宋词中的“意难平”为何触动人心

宋词中的“意难平”为何触动人心

邵熠梦 2024-11-10 百科资讯 264 次浏览 0个评论

宋词中的“意难平”为何触动人心

标题:宋词的“意难平”:情感共鸣与力量积蓄

正文

如今网络世界,不如意之事频发,人们往往感叹“到底意难平”。这“意难平”三字,源于南宋孙应时的《阻风泊归舟游净众寺》一诗:“愁边动寒角,夜久意难平。”其实,在宋词的世界里,“意难平”的情绪更为常见,它们被词人们表达得淋漓尽致,仿佛弥漫在词篇的每一个字句之间。

为何宋词中弥漫着这种闲情愁绪?这与宋词的“出身”密切相关。宋词原本是在宴乐中产生的,是达官贵人、文人雅士在宴会中助兴的产物。为了营造氛围,宋词往往聚焦于闺怨、思妇、伤春、悲秋等主题,这种基因让宋词流淌着“意难平”的血脉,婉约深情一直是宋词的主基调之一。

在众多宋词名家的人生经历中,多数人都经历了跌宕起伏,情感、仕途、家国多重不如意交织。他们的人生经历,最终不平成就了词章,失意酿成了诗意。这些经历让宋词中的“意难平”情感更加丰富,能够契合人生中多种不如意时的情境,更易引起共鸣。

情感上的“意难平”在宋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。相爱不能相守、爱而不得、永失所爱,都有相应的词作来表达这种情感。职场不顺、仕途受挫,也能在宋词中找到共鸣。从少年时的斗志昂扬,到中年时的无奈看穿,再到晚年与时光握手言和,生命历程中的那些无力感和苍凉感在宋词里都有生动体现。

但宋词的魅力并不仅在于它的“意难平”,更在于它有节制的伤感、愤懑之后的旷达,以及从个人的“意难平”跃升到民族家国的大情怀。比如姜夔,虽科场失意,但词风却是清空骚雅;苏轼更进一步,从“意难平”出发,最后抵达的是旷达;辛弃疾则将个人的“意难平”和家国情结合得最深,他的词作让人们有一种勇于前行、走出困境的力量。

当我们遭遇“意难平”时,可读宋词,既可在婉约词的共情共鸣中得到抚慰和治愈,更可在苏轼的旷达、辛弃疾的豪放中积蓄力量,走出困境——“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;“道‘男儿到死心如铁’。看试手,补天裂”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山东卡姆里餐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宋词中的“意难平”为何触动人心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